近年来,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积极探索新时代德治自治融入乡村治理的新途径,在培育文明乡风、美化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上下功夫、做文章,以村规民约约定俗成、道德“红黑榜”发布、积分兑换等做法引导广大群众革除陈规陋俗,倡导文明新风,让崇德向善、孝老敬老、勤俭节约、文明卫生的新风尚在全县落地生根。
评比争先 树立新风导向
走进被评为“六好村小组”的戴坊镇排下村新村组,一块“红黑榜”评比公示栏引人注目,63户村民在勤劳致富、道德风尚、遵纪守法、和善友善、环境卫生方面情况一目了然。村民邹任宗指着贴在门前的家训告诉记者“以前大家攀比的是红白喜事场面大不大,办酒阔不阔气;现在风气完全不一样了,大家比的是家里勤劳致富、儿女孝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
乐安县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展示栏
近年来,乐安县依托“六好村组”创建,对标乡村振兴要求和全省“五美乡村”建设要求,围绕“敬老爱亲好、勤奋创业好、卫生生态好、诚信守法好、好学重教好、邻里和谐好”六个方面创评,创建活动覆盖全县176个行政村、1800多个村小组。县、乡两级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纪委监委、组织、宣传、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在“六好村组”创建过程中,乐安县注重激励机制建设,小积分撬动大环境,积分制建立了荣誉激励机制,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城乡环境整治热情,通过“小积分”兑换“大文明”,“小奖品”汇聚“大动力”。如在山砀、鳌溪等乡(镇)全面探索推行村(居)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脱贫之星”评选、道德红黑榜等20项内容分别设定分值,对村民日常表现量化打分,村民可根据得分情况在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兑换相应的物品(1积分可折合人民币1元),以此不断夯实群众自我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文明新风尚。
截至目前,乐安县共评选表彰“六好村”166个、“六好村小组”1631个,并实行动态管理,以此倒逼脱贫后的乡村开展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推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乡村振兴。
“破旧迎新” 重塑精神面貌
“逆锋,落笔时笔锋先逆行,然后再转回行笔。握笔要稳……”在乐安县罗陂乡罗阳祠堂内,老师王明芳利用周末给留守孩子们上书法兴趣课。罗陂乡利用旧祠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变“讲堂”,为乡村留守儿童免费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书法、剪纸、器乐等教学实践课程。罗陂乡成功打造“祠堂变讲堂”也成为各乡镇学习的典范。
乐安县罗陂乡罗陂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
罗陂乡以“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配置资金,引导群众将祠堂变成“文化礼堂”。同时,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抓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使农村祠堂成为政策讲堂、道德讲堂,加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让千百年来祭祀先祖的祠堂功能与时俱进。据了解,在乐安县委、县政府引导下,各乡镇也加大投入,整合资源,筹集资金助力祠堂升级:农村书屋、乡村宣讲队、乡村表演团队等相继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族规家训等上墙,祖堂、祠堂转变成了传播精神文明的新阵地,最大限度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观念。
自治引导 约出“榜样”效应
“不收红包也不收礼,亲戚朋友一起吃顿饭,图个开心和热闹。”58岁的乐安县山砀镇杏坊村村民武桃花笑着告诉记者,她有3个孩子,两个儿子的婚事都简办,从没收过礼金。女儿远嫁湖北省,夫妻更是提出零彩礼,让女婿十分感激。诸如此类的移风易俗事例在杏坊村不胜枚举。
乐安县公溪镇荷陂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弘扬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宣讲活动
规矩因何而定?上世纪50年代初,村民生活艰苦的生活逐渐改善,攀比风渐行,“红三天、白三天,吃破天,苦难言”。而随礼旧俗不仅重复浪费,人情债难理,更是加重了大家的生活负担。于是村民们约定俗成:缩减酒席规格,文明宴席零礼金。而这好习俗便一直沿袭下来。而自乡风文明建设以来,杏坊村更是不断继承发扬勤俭节约的美德。2018年,杏坊村在村里祠堂开设了“村民食堂”,免费提供场地及厨具桌椅等设施,用于承办红白喜事酒席,大大节省了村民开支。
村规民约凝聚着古人的治理智慧,乐安县是临川文化和庐陵文化的交汇地,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在创建过程中,乐安县把法治、德治和自治结合,发挥村规民约在推进移风易俗中的作用,鼓励各村组继承和创新,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村红白理事会积极引导村民将操办红白喜事、扼制天价彩礼、孝老爱亲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利用农村宣传栏、乡村大喇叭、文体小广场等阵地广泛,放大村民道德“榜样”效应,争创“六好村组”,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精神文化保障。